6月19日一席广州场的第一个分享主题是“地方化博弈”,讲者是马啸,讲的是地方政府在铁路线路规划中与省、中央政府产生的博弈。我个人的理解是处在弱势一方的下级如何与掌握政策制定权力、资源分配的上级进行博弈的过程。
第一个例子是将江苏盐城几届政府班子历经7年,不懈地争取徐州-淮安铁路线路延伸到盐城,然后争取铁路时速和原先线路规划保持一致的过程。期间盐城不断地与江苏省、中央、铁道部汇报争取,其中辛酸外人恐怕难以体会。
驱动政府及民间热心争取铁路的因素有很多,官员政绩、地区经济发展、交通改善、民众渴望、官员个人使命等等。除了政府向上级的争取渠道,民间各路人马会去利用有影响力的人物、游行、找媒体报道等方式获取关注,推动铁路规划的调整。
讲者还提到兰渝铁路沿线的政府及社会公众发动了沿线上百位老红军写联名信,讲者甚至还说,发动老革命干部写联名信的成功率在其他地区也挺高的。我在写此文的时候查了一下材料,兰渝铁路94年开始倡议,98年上百位老红军联名呼吁,00年朱镕基拍板立项,08年全线开工,14年、15年、16年陆续有分段通车,17年底正式全线通车。
讲者分享了兰渝线的规划图,铁路经过甘肃陇南、宕昌、广元,便勾起了我的回忆。印象中一直以为这条铁路是在16年底开通,因为那年9月我的同事去宕昌回来说,要先飞到兰州再坐差不多一天的大巴才能到达。12月便说当地终于通火车了,17年我便开始从成都坐火车出发去宕昌了,晚上差不多十点从成都出发,凌晨五六点到宕昌的哈达铺,返回则是上午十点多,七点左右到成都。那时只有普快列车,没有动车或高铁,一来一回累到要死。
兰渝线不经过成都,成都出发的那列火车是在川北的广元汇入兰渝线。当时在广元也有项目,其中也发生过与讲者所分享类似的博弈。
广元有个县,全县仅有两所高中。当地的招生政策是这样:每年中考成绩排在全县多少名之前均分配给W校,剩下的去D校。D校是完全中学,初中部在全市都排得上名次,但自己培养大部分优秀初中毕业生会只能进入W校,同时还要接收一批全县排名靠后的学生。
当地还面临一种困境,周边县市(尤其是绵阳)的学校会来招生,提供丰厚条件争夺生源。这样一来,在当地就读高中的生源质量会下降许多,当地教育局会用尽各种措施防止优秀生源外流,譬如在外地学校来招生的时候,组织一大批成绩排名前列的学生去北京知名大学参观游览,尽可能将外地学校与本地优秀学生隔绝开来。至于是否有其他措施,我已经记不太清楚,隐约记得有过报警或者找城管驱赶外地招生老师的招数。
优秀的学生意味着未来能取得较好的高考成绩、学生被名校录取,从而提升学校知名度、完成政府下发的任务、获得更多资源支持甚至是影响校方管理人员的升迁,这与讲者所说的高铁站能带来经济发展、政府官员政绩等类似,内在外在因素驱动着D校的管理层去获得更多的优质生源。
D校校长是个十分憨厚的人,见面总会笑个不停,十分有趣。有次回访,下午刚放学,他见到我,问我吃饭没,说要请我吃饭。我屁颠屁颠地跟去,然后他带我到饭堂的行政办公室,让工作人员给我打了一份饭菜,然后便忙去了。我当时一愣,完全忘了提醒工作人员不要辣的菜,饭菜端过来后我哭笑不得。(一个题外故事)
在我辞职前几个月,去两所学校回访,D校校长还带领我们参观他们做的宣传板,其中有一部分的内容是今年中考分数达到W校录取标准,但选择留在或者来D校读高中的会给予何种奖励,校长在和我们介绍的时候接到教育局的电话,要求撤下那些宣传板。据说最终是撤下了,但是在招生方面教育局做了一定让步,让步到何种程度我没有听闻。
D校与教育局的博弈在此前已经开始,每年都会有成绩优秀的学生选择D校,具体人数我不太记得了,D校与争取铁路线路落地的官员不同之处在于,后者的目标是很明确的——除了落地其余都是失败,而D校在无法改变招生政策的情况下,一小步一小步去在政策之外争取优质生源。我当时的领导说过好几次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博弈,以至于我今天能多少理解讲者分享的内容。
在我离职前几个星期,D校校长还高兴地发信息告诉我,他们学校今年有位学生考上了清华。如此一来,D校以后会有更多的底气跟教育局在生源分配方面提出要求。不过好几年过去了,D校从教育局一刀切的招生政策中撕开了多大的口子,我已无从知晓。
我个人的理解是,D校与教育局的博弈不算是地方化博弈,场景小了许多,仅仅是上下级单位之间的博弈,博弈的两方只有学校与教育局(仅仅是我所知晓的)。
我不知道讲者在他即将出版的书中是如何详细定义“地方化博弈”的,里边会涉及多少复杂的理论,这是不是中国政治特有的现象以及对中国社会、政治甚至是经济上有何种影响?这种博弈是否同样存在于中国社会的其他领域?而对于D校与教育局的博弈,我看到的更多则是一种无奈,以及对于教育局功利性的不解,但又佩服D校的韧性,他们没有选择“躺平”、“摆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