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严格来说,这不是“漫展”。
我们的反应截然相反。快上初二的外甥女简直要疯狂,大呼开心。而我感觉,这简陋、糊弄人的场地布置,简直就是一种冒犯。
几百平方的会场两边是摊位,摆卖了各类低质廉价的周边——严格来说,压根算不上周边——丑得要死的徽章、便利贴以及其他小配饰,这……不就是骗小学生的吗?
这本质就是一个卖东西的活动,还号称是漫展,收每人55元的门票费用。这和“割韭菜”有何不同?
外甥女解释说,他们收门票是因为这场地要租金。
这……还比不上大学生的社团活动,好歹我见过的大学生活动还会花心思布置场地,物料好不好看一回事,关键是态度。
这“韭菜市场”的许多细节足够我另写一篇文章吐槽,想想还是算了。
02
外甥女一进场,便疯了一样跑开,开始去逛摊位。
我不住地摇头,哎,果真没见过世面。心里隐约觉得,明年该带她去上海见识一下什么叫漫展,什么叫周边。一不小心,我还在午饭时许诺带她去B站大楼逛逛。
我在一处角落的地板上坐着,继续做我的数独题。偶尔停下来,用目光搜索她。只见她排一个女生后边,等待着给一个Coser拍照。在我看来,这Coser的造型不伦不类,简直丑出天际,外甥女还觉得新奇。轮到她时,对着Coser拍了几张,拍完后微微鞠躬致谢。
我还见她与几个小朋友高兴地交谈,互加微信,并且相互点头致谢。
半个小时内,她陆续给我送来了糖果、鸡蛋仔、水,都是那些刚认识的朋友送给她的。她大概是体恤她的老舅忍受着反感与不屑陪她来参加这个活动,便把这些全都转给了我。
某一刻,我觉得这些小朋友在谦卑、友好地对待自己所喜欢的事物,如果在现实中对待身边的人,网络上对待不同观点的网友时,也能够保持一样的态度,那是多么美好的未来呀。
03
下午的时候,我和外甥女一起坐在舞台前,等候着抽卡牌的活动。我忘了她抽到什么卡,总之她有些失望。她和我解释那些卡牌,我愣是没听懂一句。更不必说,她给我展示买到的土得掉渣的周边时,介绍那些动漫人物时,让我一头雾水。
我没有看动漫的爱好,看过的也仅有年代久远的《神龙斗士》、部分《叮当猫》,以及父亲80年代买的连环画。
上大学后,身边的人在追的《海贼王》《名侦探柯南》,哪怕是这两年同龄人在缅怀的《灌篮高手》《数码宝贝》,甚至是宫崎骏的作品,我也仅有所耳闻。更不必说其余的漫画和近10年流行起来的二次元。
还记得某一年,我在以吃鸡出名的某市一所中学和学生交流。有位学生在自我介绍时说自己喜欢漫画,我多嘴问了一句,你是喜欢日漫、美漫还是国漫?那位学生很不屑地回答我。我又提了一下“二次元”,学生直接很不客气地回我,她是三次元。气氛陡然降至冰点,我尴尬地转移了话题。一旁的老师,在交流结束之前因这个批评了某些学生,让我更加尴尬。
有时候,代沟就是代沟,不必刻意去填,不必去刻意拉近距离。
04
抽完卡牌后,外甥女决定与我提前离场。在回去的路上,我没有和她吐槽这个所谓的“漫展”给我带来的诸多不舒服的地方。
之所以愿意带她去这个“漫展”,并非我对“耽美”感兴趣。我反而没有一点兴致去搜索信息多加了解,而是我觉得要尊重她的喜好,没必要反对。
对于这样一种“亚文化”,我的态度是,尽管不认同,但会接纳它的存在。对待一种事物要包容。事实也证明,年轻人群体中流行的东西终将会被主流所接受。
另外一个原因,这是她长这么大以来,第一次愿意和我相处那么长的时间,不像以往仅是在春节见上一面。
去年春节,看她长到1米6高的个子,觉得她已经长大。她已经敢吐槽“连我读几年级都不知道,是不是我老舅呀?”
她会用微信跟我聊天,网络用语、表情包让我招架不过来;
半个月前,我生日第二天请她在餐厅吃饭,还会拼命地说不要点那么贵的;
这次也是她主动找我,请我带她来这个“漫展”,并主动把门票费用转给我;
她在我家住的那两天,也会狡黠地让我买大闸蟹,被我以“螃蟹是食腐动物”、“你妈没打钱”为由拒绝。
我跟她聊起和大学舍友在天台喝星巴克咖啡导致失眠的往事,她会趁机让我请喝星巴克,我欣然允诺,她却一路上在嫌弃自己头发好油。
她会追问我为什么不找女朋友,什么时候结婚。我无力解释,也仅是告诉她,某个人还在你老舅心里。
以上的种种,都让我觉得,她已经到了一个可以和我对话的阶段,我不能再视她为小孩。我对她开始有了期望。
05
前些年有这样一个话题引发讨论,有好事者将美国公立学校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对比,然后批判中国教育一番。我后来看到的文章说,这样的对比没有意义,底层之外的美国人通过私立学校教育完成了社会分层。
在回去的地铁上,我试探地问了一下外甥女,如果送你去补课或者上兴趣班,你去不去?她的答复是补习很贵,怕家里负担不起。但我觉得她是愿意去的。
之所以这样问她,是我打心底认为,她应当以学习为重,而不是沉迷于此类爱好。
我隐约担忧,随着年岁增长,这种爱好愈加巩固,会带来价值观的扭曲,如同党同伐异的饭圈份子,失去了正常人应有的素养。同时,她在玩物丧志中失去了未来跨越社会阶层的能力。
于是,想借助补习或兴趣班来挤压她在此类爱好上的时间。我甚至觉得,这是她积蓄能量的最好年纪,而不至于失去未来更好的成长机会。
毕竟,我走过太多弯路。我时常悔恨年少的自己不够自律,没能学得更多知识,掌握更多的选择,以至于岁月蹉跎。
但我厌恶上一辈人将自己的观念强加在下一代身上,我自然也不希望自己成为那样的人,让她接受我所认为好的价值观。
我许诺的上海漫展并没有诸如“考到多少名”“考到多少分”之类的附加条件。因为我不想变成是一个功利的交换,或是权利支配。但又担心,这样会否变成一种激励,让她更加融入这样的文化圈子。毕竟她不止一次说,你不找女朋友找个男朋友也可以。
我希望她能离这种文化远一些,却不能粗暴阻止。她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最终还是取决于她自己。
教育是一个何其宏大的命题。在外甥女面前,我突然感觉忐忑和害怕,和那些家长一样焦虑。
但在引导她成为何种人这方面,我即使有何种期望,在无数种可能的未来面前,都是如此无力。如同我面对宇宙,无力阻止一颗恒星的消逝;也如同此时的我,无望接近我想念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