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晚风呼呼大作,看来是要有台风。早上醒来便发现窗外淅淅沥沥下着雨。
我又想起了前几天的几张Twitter信息截图,里边是我过去某几年有关天气的记录。
02
前几天手机提醒我密码泄露风险,点开一看,基本上都是设了同一个简单密码的账号。
想起去年被俄罗斯黑客盗号的ins账号,不由警惕。因为新账号也是同一个密码。
也不知道是哪个账号的密码被破解了,才使得这个密码入了社工库。好家伙,万一有黑客获取了,拿来“撞库”,我的账号可能要全军覆没了。
看了一下清单,有些账号完全记不起自己注册过,不过也没有什么重要信息在其中。
倒是有几个外网的社交平台,应该是记录了我很多信息的。
我不想给VPN充值,一个月5美金折合30多块,也不想为了此次需要,而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因为有了VPN老是翻墙出去看“不良信息”,我已经对那些信息不再感兴趣了。
于是重新注册了一个账号,获得一个小时的免费体验。一个小时够我将几个平台的密码改了。
顺便将Evernote和Wordpress重新登录。也不知道为何这两个就上了GFW的黑名单,必须要翻墙才能登录,不过好在登录之后便是一劳永逸了。
Facebook账号在15年便被封了,就一直没再用过。那东西太难用了。唯独是Twitter和Instagram在这十年来偶尔用一下。
现在的Instagram账号是去年被盗号,官方注销后重新注册的,看了一下也就发表了6条动态,想念某人。改完密码后又发了一条,就退出了。
Twitter最后一次更新是在18年元旦,那时说希望自己在新的一年多一些果敢。我已经记不起这个“果敢”指的是什么。
我快速翻了一下,翻到2013年就不想再翻了。大概是觉得2013年之前的推文是大学时代发的,想必都是幼稚的,没必要浪费时间。
2013年到2018年,内容也不多,三四十条左右。我发现我记录了一些关于天气的,于是截图下来。
03
2013年的11月我说道:
现在还记得高一地理课学“冷锋”、“暖锋”时,我立马想到SHE在《热带雨林》中唱道:“冷锋过境,回忆都结成冰”,借这句歌词来加深“冷锋带来降温”这一特征的记忆。这说明方文山写词还是有点科学依据的。
至于为何我能记得2012年10月31日的雨,我仔细想了很久,应该是我经历一个多月的流浪后,找了一份新工作。
刚上班那一周都在下雨,还记得有天下午,残障服务部门的同事为了不让我一个人在办公室里尴尬无聊,带我出去帮一个盲人打听工作机会。那时下着雨冷得发抖,鞋子全湿了,我们去了好几家盲人按摩店,好像最远快走到19路军陵园那边了。
我去年尝试写小说的时候,便把台风作为一个重要的情景加入到某个篇章中,灵感来自于台湾小说《伤心咖啡店之歌》。我的开篇第一句便写道:“今年登录的第一个台风比去年晚了两个星期。”
14年的11月我没留下什么记录,我也记不清楚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降温入冬的,唯一记得的是,那年的感恩节做了一次旧衣捐赠活动,那时已经穿着厚衣服了。
2015年一整年,我只发表了4条,2月3条,11月1条。
2015年2月5日
立春刚过的早晨,广州便开始下雨了,春天终于到了。2015年2月22日
惊蛰末到,广州开始春雷响动。2015年2月27日
大雨。2015年11月1日
夜晚悄悄下了一场雨,广州入冬了。
我一直在想那一年我经历了什么,3月份到10月份居然没有留下什么内容。想了好久,才记起自己那一年基本上在出差。
11月1日说下雨入冬,这是凭借12年、13年的经验,然而现实狠狠抽了一脸。
11月中旬我在成都参加教育公益组织双年会,广州气温仍有30度,那时广州来参会的教育公益组织组了一个群,在群里传播“立冬注意不要中暑”这个来自广州的热梗。12月公司运动会,那个木讷的CTO也提及此梗,我觉得一点都不好笑。
我在11月早早说要入冬了,结果“入冬失败”。那年究竟是何时入冬的,我已完全记不清楚了。只记得当时在四川、贵州、广东三地奔走,早就忘了留意这个。只记得11月底还组织了一场徒步筹款活动,那时还穿着短袖。
16年,我已经没在Twitter上记录天气的事情了。
但我记得那年11月底,我们在冷雨中开启了徒步活动。全程一个人筹备,申报方案、招募人员、帮主办方测试系统、跟进各组的筹款、所有后勤准备、写稿和发通稿,以及要应对质疑。
那天全身湿透回到家,瑟瑟发抖,好久才缓过来。那时真的太累了。我能坚持大概是因为对抗战老兵的敬重吧。
末了,我还另外写了篇徒步感悟,本想发表在公司内网上,想想还是算了,于是只发表在自己网站上。
这是我能想起来的,那年的入冬标志。
17年2月,写了“天台风太大,看不下书”以及“失眠,看不下书”。想必那时应该是难得的闲暇,才会登录写这无关紧要的事情。
18年元旦之后就再也没有更新。我已经记不清楚什么原因,但是从那时开始的事情历历在目,基本左右了我如今的状态。
04
我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开始刻意记录天气,或许蕴含某种思绪在其中。当我看到这几条与天气有关的记录,丝毫想不起当时经历了什么,有什么更多信息想要表达的。或许我单纯就是时间闲暇记录下来。
应该是从那时开始,把天气作为时间锚点成了我的一个习惯,如同我会格外留意节气当日的特征。立春的时候我会特别希望下一阵毛毛雨;惊蛰的时候必定留意有没有响雷;清明的时候倒希望是阴晴不定的那种天气,伴随扑鼻香的柚子花落满地,枝头还有蜜蜂嗡嗡作响……
这几年不再关注天气,对天气的感知有些迟钝,但总归是知道冷热。因为很少出门,基本也不关注是否下雨。什么时候有台风,也早已经不关注了,因为我不需搭乘航班出差。最后一个印象深刻的台风还是18年的天竹,那晚的伤感仍能感同身受。
我的记忆锚点已经变更为与某人有关的事情上去了。时常看到某个日期,我会想彼时我正经历何事,那人在何处,处在什么阶段。
改完密码之后,我清理了一下一些莫名其妙的粉丝,好几个日本人,一一移除了。接着便退出了VPN。我想以后可能不会再登录了,无论境外还是境内的各个社交平台,让它们随时间尘封。待到某一天,觉得自己愿意分享一些事情给无关紧要的人看时,再来吧。
想起好久没再登录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我也想不起发了最后一篇推文之后经历了什么,就没有再更新,反而在网站上写得长篇累牍。
我在想为什么我会有那么多社交平台,发表不同的内容。隐约记得是尝鲜体验,同时想着躲避,不想写的东西被认识的人看到。这完全是作茧自缚。
但其实,这是对着树洞说话,自己以为是秘密,在外人听来可能寻常不过,而当经年之后自己再听会觉得幼稚。
不断地否认再否认,或许就是人生的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