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01

 

01 

白天我急忙采购了球鞋和球衣,希望赶在散学礼之前送达项目学校,给报名加入足球队的小朋友们。

很高兴看到有一半队员是女生,但又担心是因为我反复强调要鼓励女生报名,校长有些矫枉过正了。正常来说,并不会有那么多女生对足球感兴趣。校长刻意招募和学生一时兴起的后果是很多女生可能中途退出。

我在小学时候踢过足球,每次放学兴冲冲凑在球场等着两支队伍选人,几乎每次我都是挑剩下的那个,我只能背着书包悻悻地回家。那时身板瘦小的我时常被无视,没机会踢球是很正常的,能被选上完全是因为我恰巧可以凑数。也有一次意外,一位关系好的同学把他们队被选的最后另一位同学推开,选了被挑剩下的我。那时觉得那位被推走的同学挺无辜的。

我不清楚项目学校的小朋友们是否遭受我童年中这种不友好的经历。不管如何,应当给予喜好足球的人一个机会。所以在我的计划中,会多提供几付可移动球门和足球。如果有倒霉鬼跟我小时候一样经常在分组时没被选上,可以在小一点的世界里踢足球。

我对足球并无热爱,连球赛都没怎么看过。我仅仅是想借资助改善乡村教育资源,从传统的课堂延伸到操场上。足球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它对青少年的好处实在是太多了。我的可行性评估便是结合留守儿童现状,阐述足球运动对他们的意义。

我很期待,小朋友们在接下来的一年中,能够与足球为伴,并且爱上足球。

 

02

在半个月前,我花了一天的时间给一所小学和初中的12个班级采购了一批图书。模式很简单,是行业内广泛采取的班级图书角形式,书单是来自一个同行的推荐。

为什么要做阅读?一是农村学生缺乏好的阅读资源,二是期望借助好的阅读资源给学生施予积极的影响。

拿自身来说,我比同龄人知晓更多知识,是因为家里有书,而且喜欢看书。但当我上了高中与其他同学相比,我会发觉我对很多事情的认知是不及他们的,因为我看的书不够他们多且好。

前边说“施予积极的影响”,主要在于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塑造,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之外,如果没有阅读,学生的时间很快就会被手机与电视占领。

还有一个方面,当前的教育并不鼓励实践,除去单纯的“施与受”,课堂上并没有多少验证知识的机会。你会发现随着年纪增长,愿意当科学家的学生越来越少。

我曾经尝试自己制作小小发电机,苦于没有零花钱,而且也根本买不到材料。我曾经因为缺乏电学知识,尝试改装灯泡,触电晕了过去。晚上看着父亲疑惑地更换二楼的保险丝,心有余悸不敢说话。

现在回想起来,我想成为科学家的愿望是在那一刻被终结的。

对比起城里的孩子,他们要买手工用品简直太方便了,他们有手工课,甚至可以有兴趣小组,接受指导制作船模、航模,更不必说一个玩具般的小小发电机,而我连个马达都买不到。当我高中听到母亲说她高中时参加了无线电小组,负责学校广播之类的工作时,除了吃惊便是羡慕。

所以当我在筛选图书的时候,人文科学图书的占比会在1/4左右,并且有意设置资金支持教师结合这些图书开展实践活动,主题形式不限。

我很乐意看到有老师在科学主题下进行尝试,让图书角不止于阅读,还有动手实践。

 

03

前晚的梦是和某人在野外做稀有植物保护,其中有个插曲,梦到我在小学教学楼和教师宿舍之间的水泥地上生火煮饭,一位老师发现了我,和我说了几句,接着就没有后续了。

我快速回忆了一遍小学时光,还能记起几件事情。我又花了好久时间回忆我的全部小学同学,这基本上穷尽了我的记忆。通过村里每个姓氏,列出差不多70个人。

绝大部分人自小学毕业后就没有了联系。我凭借多年的模糊记忆,知道那一届学生中包括我在内,大概有10位上了高中。1个去了市里最好的学校,3个考去了县城,5个在隔壁镇,1个在另外一个镇。除了一个考去县城的同学因为抑郁而辍学,在前几年自杀,其他基本上都考上了大学。但我无从知道他们在什么学校。

这样一算,我小学那一届的同学当中仅有1/7最终上了高中,选择职校的有多少我并不了解,最后考上大学的仅有1/8。比起教育部公布的那几年40%以上的高中毛入学率和0708年的23%的大学入学率相差真的太远了。

当然,仅选一所小学的一届学生做样本并不具统计学规范。但我还是一时难以相信,所谓客家人重教育的传统竟然有些不那么真实。

或许是我们那时候的条件真的很差吧。

最主要的便是高中入学的名额有限,一个偏僻小镇的初中教育,是无法和发达镇、甚至县城相比的,所培养的学生更不必说能与其他学校竞争。

另外一个就是很多家庭根本支撑不了子女上高中的费用,从子女入学开始便希望他们快点初中毕业,好去打工赚钱。我没找到我们县当年的统计公报,只找到2006年的,按增长率倒推一下,我们县2004年农村人均纯收入估计在3500元左右。而当时一个高中生一年的支出估计要8000元。

记得当时打电话问打完架便跑出去打工的同学是否回来参加中考时,他告诉我在深圳某工厂做学徒每月工资600元。这还仅仅是步入社会的第一年,一正一负,打工收入和继续读书的支出差距便是15000多元,是人均收入的4倍有余。这笔帐,任何一个为温饱劳碌奔波的家庭都算得清楚。

这又让我想起2014年在厦门旁听一个待资助的公益组织做教师培训,创始人分享他们在广西和小学生玩猜词语的游戏的情形,小朋友说了一句我们以后要做的事情,一下子便被猜出了打工。那时候引来哄堂大笑,我却听出那位分享人后面语气当中带着的愤怒。心酸!心酸!

对于经济困难地区的人或者家庭困难者来说,比起“知识改变命运”,他们先要接受“打工才是宿命”这一现实,即使明白前者的道理,现实只允许他们做出最现实的选择。

我不知道我的同学当中有多少因为考上高中却因为家庭经济情况而放弃的。想到这个,我才感觉自己是幸运的。我的家庭条件比那些同学好太多了。我的父母在那个动乱年代,只能上到高中,没有机会上大学,他们更相信读书改变命运,所以从来不希望我们和同龄人一样去打工赚钱。

 

04

我的小学是镇上的中心小学。在2014年开始做教育项目之后,才开始了解当前的教育政策。我才知道中心小学村小的区别。

我的初中同学大多来自于其他村小,我也是偶尔聊天中才知道他们的学校破烂到什么程度。

我在中心小学,能够坐在明亮的教室里上课;能够参加少年军校;能够有一个容纳全镇学生参赛的球场;甚至上音乐课,老师还会让身材高大的同学去搬钢琴,有时候还会拉手风琴给我们做伴奏。

而我不知道,同一个镇还有很多学校是砖瓦房,球场甚至球门都没有,更不必说他们的音乐课会有专业的老师和设备。

如果谈教育资源,我们比城里的同龄人差太多,但是我们比村小的同龄人又好太多。当我感叹农村与城市之间教育的不公平时,我却发现自己是农村教育中的既得利益者。

有一年冬天在川北某县家访,在一个偏僻小镇的中心小学停留了一会儿。恰逢课间,和几个小朋友打了一局乒乓球,许多小朋友正喝着学校派发的牛奶围观。我总算亲眼看到教育部的“牛奶计划”了。记得当时还问了他们中寄宿的学生“晚上要不要上课、“几点休息之类的问题。心里骂着“撤点并校”这一“恶政”,但不得不承认,这是基于农村生源减少与资源分配等现实的考量。

但在某种程度上,村小的孩子集中到镇上的学校可以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而不至于像当年的我和同龄人一样差距巨大。但由此也带来许多负面作用,如过早寄宿而缺少家人照顾陪伴,心理成长所受到各种负面影响等。

好在无数公益组织努力根据现状设计和开展各类项目,弥补这一政策给学生带来的负面作用。我还听到教育局工作人员抱怨没能争取到某个公益项目在他们县做试点的机会,为此他们还联系协商过好几次。

比起他们,哪怕是相差了十几年,我依然算是幸运的。最起码我不用小小年纪便寄宿在学校,学会在没有安全感的黑夜中入睡;我可以没有太多经济压力完成了学业,我的父母无需为了申请资助,在资助者询问家庭经济状况的细节中感觉尊严的消失。

 

05

为什么我执意要做阅读与足球的项目,有一部分原因是我潜意识当中的一种执念,只不过我没发觉罢了。

20多年前,我没能掌握的知识,我没能享受的足球,希望和我当初一样大的他们不会错过。更重要的是,我期望借助自己的小小力量,帮助原本就在教育资源分配中处于弱势的学校,为翘起的天平一端增加一颗小小的砝码。

我期望项目让他们能够有一个机会了解甚至爱上足球,能在书中寻找一片自在徜徉的天地。

不至于以后和城里的同龄人相比,他们的童年只有上课和下课,只有电视和手机;不至于他们认识的世界是单一、片面的,仅限于他们所能感知的周围;不至于他们如同当年的我一样,与城里的同学交谈会因为认知的差距而带有一种自卑。当他们和城里的同龄人站在一起时,不是差距,不是沟壑,而是平等、自信。

在某种表象上,教育必须要靠资源的加持。 我曾经这么设想过,等到哪一天财务自由了,用祖父的表字设立一个专项基金,要在老家全县的学校都铺开做阅读、足球甚至是科学公益项目,甚至还要在云南建一所以某人名字命名的学校。

我始终没有参透教育是什么,我也不愿意再继续参透。我不再渴望以前所说的人与人之间的碰撞”“传承与迭代,这看起来太虚无飘渺。仅遵从自己的理解,能获取知识,获取对世间万物的认知方式,便算是教育吧。